時光回到80年代,
一間傳統餅鋪,傳遞家的溫暖!
兒童文學作家鄭宗弦,
將兒時家中餅鋪在農曆新年期間,藉由製作年糕的回憶融合熟悉的傳統味道,述說團圓的滋味。
插畫家陳奕喬,
細膩刻劃台灣早期日常景物,溫暖呈現80年代的樸質風情。
闔家團員的農曆新年
新年是我們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節慶之一,不管人在哪裡,過年時都要回家團圓。過年時各種應景的年糕更是不可或缺的傳統食物、蘿蔔糕、發糕、甜年糕、鹹甜糕。吃年糕表示來年會「步步高(糕)升」,豐盛的年夜飯在過去農業生活中,更是難得的大餐,除夕夜守歲,更包含著對長輩的祈福和親情的凝聚
作者的話
大家都說過年的氣氛一年不如一年,是這樣嗎嗎?
哪個孩子不愛過年?年貨大街上人山人海,有得逛、有得吃、有得買。大魚大肉的年夜飯,一家人聚在一起圍爐,還有壓歲錢可拿,那是一年當中,難得能大筆進帳的時間。紅包上鑲著金字,跟春聯一起閃耀著金金紅紅火熱的光芒,雖然外頭冷風呼呼吹,但人們心裡頭是溫熱的。
溫熱的心就是過年的心。不管科技如何發達,人們多麼沉迷3C產品,平常跟別人都疏離了。但是一到過年,人人都會自動點燃那顆溫熱的心,從不例外。
繪者的話
接下此書後,從找資料到開始作畫,就不時會喚醒我兒時的片段記憶。
因為家鄉的親戚也是作餅欸,節慶忙碌我們家族一票小孩,都有機會到店裡幫忙,"沾醬油"一下。哈,也許說是"沾蛋黃汁"更貼切。
由於故事有其真實年代背景和,傳統技藝的知識量,
因此在畫面取捨與平衡上一直反覆琢磨,期望能完善表達出作家想說出的故事。
我也藉此書的參與過程,伴隨兒時印象和味道,更重新認識各式糕點的製作與傳統含意。
很開心有機會用畫筆把這些紀錄起來。